目前,楼市的竞争日益加剧,开发商们为了能卖出更多的房子而煞费苦心。房屋建筑的格局不可能有太多的变化,北京有这么多的楼盘,房子本身相差无几,既然内部结构上没有太多的文章可做,房地产商都开始在外部环境、景观园林设计上动起脑筋。一时间,环境景观园林 设计成为楼市的一大卖点。房地产商纷纷打出了“环境牌”,借景观设计来吸引购房者的眼球。
目前,楼市中的园林设计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中国的古典园林,一类是欧式园林。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无论是北方的皇家宫苑,还是江南的私家花园,造园者都注重发掘自然之美,顺乎自然又给以艺术加工,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得到和谐的统一。而欧式的园林,无论公园还是庭园,大片碧绿的草坪、四季盛开的鲜花是必不可少的。只要雪一融化,草地上就会开出鲜花。欧洲园林多为方格设计,对称的布局,规则的图案,修剪整齐的花圃、喷泉、石雕、整洁的道路都带给人们简洁、开阔的视觉感受。本来这两种园林都是极具审美价值的,将这两类园林形式运用到现在的小区住宅的环境规划中本无可厚非,可是目前楼市中的“假山、假水”盛行,却是这两类园林中的文化内涵的扭曲的商业文化拓展。
无论是古典的中国园林,还是欧式园林,它们突出的特点就是自然而然,即使是经过人工的处理也是依着该地的地形地貌,充分利用原有的景观。地产商们造园林是将中国古典或者欧式园林照搬过来,放置在小区中,也不管这园林与北京的气候、周围的环境是否协调,只是要在萧瑟的北风中围起一处“世外桃源”。
北京的某楼盘,在它的宣传中是这样讲述的:“南部罕有的以江南山水为主题的大型绿化智能公寓,在景观的精心设计上,将全部的景象风范与江南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园中有林,林中有园,精心选植的名贵观赏树种和鲜花碧草铺满大地,亭台楼阁、假山湖泊、雕刻石艺、流水喷泉、长廊环壁散落其中……”
江南四季如春,在江南设计那样的园林很适宜,可是到了北京这四季分明的地方,做出这些江南的园林便有了不伦不类之嫌,并且它的鲜花、碧草、喷泉到了秋冬季就失去了效力。
而另一处主推欧式园林的项目则如此宣传:“以欧式宫廷园林为蓝本,15万平米欧式宫廷水景园林、6000平米阿波罗景观广场、100座唯美雕塑、150个艺术浮雕、300条经典廊柱……”
这些巨型的雕塑、大面积的水景,被嫁接到北京的土地上,这其中的文化意义又有多少呢?开发商并不考虑这些,之所以要克隆这些东西,是因为老百姓喜欢,开发商做一处,在卖房子上就成功一次,所以他们就乐此不疲了。
当前楼市这种疯狂复制“假山、假水”的现状反映出某种文化诉求,表明自身处在文化的不自觉和不自信上。不自觉是完全拷贝别人的东西觉得理所当然,没有丝毫的个人创造;不自信是觉得自己也创造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多了,直接拿过来多么省力啊。
其实,楼市的这种现状与整体园林界的现状基本上是一致的。改革开放以来,园林界并没有多少创新的东西出来,没有新东西,就要搬旧东西,因此,这个时期,中国古典的苏式园林的青砖白瓦、假山假水就被广泛地应用到北方的园林设计当中来。
紧接着,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西方文化互动逐渐增多,欧式的古典园林和皇家园林也大量进入,被糅合到中国楼市的园林设计当中来。有些融合还可以,可是有一些就很生硬。在北京,皇家园林的典型就是香山植物园的一个山包,将大片的灌木杂草都剔除,建成大英国皇家园林那样的大草坪。
并且这种生硬的融合还大量的存在,艺术在完全世俗化后,其价值也就没有了。更有在半坡遗址中建造英式皇家园林,在大钟寺中掺和欧式古典园林风格的闹剧。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错位现象。
当前楼市这种假山假水,与这种对于固有文化的崇拜是分不开的。人们崇拜假山,那种有很多洞、形状奇特的石头,大家都喜欢,开发商就做。可是当这种东西泛滥开来之后,在文化层面上就低了。
商业的驱动使得园林界固步自封,没有太大作为,始终徘徊在较低的文化层面上。当园林成为一种货币的附属物时,园林自身的文化内涵就大大降低,剩下来的就是简单机械的模仿、复制,出现一大批假模假样的东西。
当然,当前这种文化层面的文化状况是有市场的,不然开发商就不会以此为卖点了,这里不是要否定它们的存在,而是社会和市场要明白,现在的园林景观设计始终处在这样一个较低的文化层面上,需要去改变这种状况。如果因为市场的利益而沾沾自喜,更加肆无忌惮地大量复制,那么对于文化无疑是一种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