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电(国际年终报道·特稿)油价大起大落牵动全球神经
2008年,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起大落的一年。国际油价在上半年持续飙升并在年中逼近每桶150美元的历史“天价”,而在下半年却迅速跌落并在年末跌至每桶约40美元的4年来最低点。
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经济资源,石油价格的大起大落,牵动着全球的神经。
疯涨暴跌谁是幕后推手?
从2007年下半年起,国际市场油价进入了史无前例的快速上涨期,最具指标意义的纽约市场原油期货价格很快先后突破每桶80美元和90美元关口。2008年第一个交易日,纽约市场油价便历史性地触及每桶100美元大关。今年上半年,油价继续飙升。7月11日,纽约市场油价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
但年中之后,国际石油市场突然风向大变,油价开始持续大幅下降。12月5日,纽约市场油价跌破每桶41美元,收于每桶40.81美元,为2004年12月10日以来最低水平。与年中的历史最高纪录相比,油价在短短5个月内每桶下跌了100美元以上,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如此大的跌幅,实为历史罕见。
对于上半年的油价飙升,普遍一致的看法是供求关系紧张和投机因素是背后的主要原因。波士顿大学能源与环境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罗伯特·考夫曼就此表示,这是市场基本面和投机操作共同导致的。他说:“需求增加而非欧佩克产油国产量萎缩改变了供求关系的平衡……而投机者们意识到了基本面的这一变化,预计该变化会推高油价,并因此采取了相应的操作……这种对未来价格上涨的预测最终影响到现货市场,将油价推高到超过供求平衡的水平。”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疯狂”油价的背后,明显涌动着一种狂热的投机躁动。《后凯恩斯经济学》一书的作者托马斯·佩利今年8月撰文说:“有大量的证据强烈显示在当今石油市场上存在着猖獗的投机。一个重要的迹象是有文件证明的石油交易性质的变化,投机者(如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现在占交易的70%,而7年前只有37%。”
下半年油价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则是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疲软进而导致原油需求的减少,而市场悲观情绪导致投机资本抽逃则是油价急剧跌落的重要因素。目前,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的经济都已经陷入衰退。11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分别大幅下调至3.7%和2.2%,并将明年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率由此前预测的0.5%下调至负0.3%。
基于对世界经济前景的悲观预期,国际能源机构11月13日下调了今明两年世界原油需求预测。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也表示,今明两年世界原油日均需求量均将低于该组织此前的预期。油价的下跌,特别是对油价前景悲观的预期,导致大量投机资金离开石油市场,从而进一步加快了油价的下滑速度。
大起大落谁家喜谁家愁?
油价的起落,与全球经济密切相关。历史上,油价几次大幅飙升,都对全球经济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冲击,甚至导致西方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境地。今年上半年油价的迅速攀升,同样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对欧美国家而言,高油价削弱了民众的购买力,挤压了个人消费空间,同时增大了通货膨胀压力。对那些依赖石油进口、对高油价适应能力较弱、承受能力较差的发展中经济体而言,油价飙升可以说是雪上加霜。
佩利这样评价油价狂涨的后果:“仅仅想想当前的冲击是怎样提高全球的通货膨胀,降低全球穷人的收入,使美元走软,增加美国的贸易赤字,加重全球金融不稳定并增加了全球衰退的可能性这样一系列情况,就可以知道问题的严重性。”
下半年油价的大幅回落则让世界经济紧绷的神经暂时得以放松。剑桥能源研究协会主席丹尼尔·耶金说:“对手头紧张的消费者来说,油价下跌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油价的下跌实际上是一种减税——一种不需要获得美国国会批准或让四面楚歌的美国财政部掏钱的经济刺激措施。”
油价走低还缓解了全球的通胀压力,增大了各经济体中央银行的降息空间,使央行摆脱了在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同时应对“经济下行风险”和“通胀上行风险”的两难境地。自10月初以来,欧洲各央行已展开了三次联合降息行动,以刺激经济增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也多次降息,利率水平已降至1%,并有可能继续降低。
面对油价的疯涨猛跌,原油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40%的欧佩克心情复杂。对欧佩克来说,油价保持在相对较高但又能为原油消费国和生产国同时接受的水平,最能保障其利益,油价过高或过低都对其不利。欧佩克的原油生产政策对油价走势曾具有极为关键的影响,但近年来,随着欧佩克剩余日产能降至目前的200万桶左右,加上油价越来越受到市场投机等因素的驱动,欧佩克对油价的影响力有所减弱。
今年上半年油价高涨时期,欧佩克以高油价并非因供应短缺为由,坚持维持原产量不变。而随着油价在下半年的迅速回落,欧佩克的石油出口收入大减。为了稳定油价,欧佩克分别于9月和10月两次减产,但市场反应并不强烈。12月6日,欧佩克轮值主席、阿尔及利亚能源和矿业部长沙基卜·哈利勒表示,欧佩克将在本月17日的部长级特别会议上宣布“大幅”削减原油产量,力促油价反弹。
当然,油价的影响远不限于经济领域,它更是搅动了国际政治风云。今年年初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后,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说,每桶100美元的油价不仅仅是个数字,它将促使世界各地的政界人士仔细考虑其政治后果。而美国《纽约时报》直截了当地指出:“三位数的油价已经改写了世界的政治经济地图,对一些旧的权力概念构成了挑战。”
油价高涨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石油出口国。这其中,既有沙特阿拉伯、卡塔尔和伊朗等传统中东产油国,也有俄罗斯、委内瑞拉、尼日利亚和安哥拉等非中东地区的产油国。石油收入的增加,在明显提升这些国家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也使得他们在地区乃至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呈上升趋势。
而当油价暴跌时,这些石油出口国也首先受到冲击。分析人士认为,对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这样一些对石油出口收入依赖度较高的国家,油价的下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与西方“叫板”的实力。卡内基和平基金会学者卡里姆·萨贾德普尔说:“油价每桶下跌30美元对于伊朗经济的影响比联合国安理会的制裁更为严重。”而现在,与7月中旬的最高点相比,油价已下跌100多美元。
何去何从廉油时代终结?
明年乃至今后几年,国际油价将向何处去,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而由于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原因错综复杂,各方对未来油价走势的预测也莫衷一是。
欧佩克认为,目前影响油价的已远不只供求关系,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正使原油市场充满变数。哈利勒曾表示,欧佩克的目标是使国际油价稳定在每桶70美元至90美元之间。如果未来两年国际油价不能达到这个水平,原油市场就会由于生产投资不足而后期供应下降,其结果必然破坏市场供需平衡,使国际油价于2012年再度达到高位。
而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加深,各机构纷纷下调了对明年国际油价的预期。美林公司11月26日将其对2009年国际油价的预期从90美元大幅调低至50美元,甚至不排除油价有降到每桶25美元的可能性。
不过,虽然近期油价开始逼近每桶40美元的水平,不少分析人士仍警告市场存在着导致油价大幅反弹的因素。巴黎银行指出,在短期几个季度需求疲弱将会主导油价的构成,但是非欧佩克产油国产量增长有限以及欧佩克减产将会在2009年下半年推高油价。
国际能源机构11月12日发布的2008年版《世界能源展望》报告预测,“廉价原油”时代正在走向终结,在未来两年内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仍会有大的波动,但从中长期看油价仍有大幅上涨的可能。
报告预测,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并按2007年美元币值计算,2008年至2015年原油平均价格可能在每桶100美元左右,但到2030年油价可能会超过每桶12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