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前条件下,政府希望“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承租住房的能力”的良好愿望可能落空。中国不仅需要适度扩大住房保障面,而且迫切需要更多地提供保障性实物
在高住房收入比下,上海乃至全国居民都存在着很大的购房压力。房价究竟会走向何方?政府又该在其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科院城市与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张泓铭(张泓铭博客,张泓铭新闻,张泓铭说吧)在两会期间表示,在中国当前条件下,政府希望“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增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承租住房的能力”的良好愿望可能落空。中国不仅需要适度扩大住房保障面,而且迫切需要更多地提供保障性实物。
张泓铭指出,目前中小套型住房奇缺,有了补贴借不到房。大多数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中小套型的公房建设停止,没有新增房源。同时,在旧城改造中,大量拆除了中小套型的旧(公)住房,代之以中大套型的商品住房,平均套型面积从2001年的约82平方米,增大到2006年的130多平方米。这一切,导致适用于低收入家庭租赁的中小套型住房奇缺。加之,进入城市的新居民和常住居民需要的租赁房也是以中小套型为主,进一步加剧了中小套型住房奇缺的程度。
此外,中小套型住房租金快速上升,有了补贴租不起房。大多数城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住房价格和租金不断上升。2001年全国商品住宅每平方米销售价为2017元,2006年提高到3119元,5年平均增长9%多,租金随之水涨船高。中小套型住房奇缺又导致租金加速上升。可以预见,中国城市住房价格和租金较快上升的局面,在未来的5至10年间还将一定程度地持续。这对于城市低收入家庭租赁住房构成极大的威胁,而对于租金补贴水平和政府负担的不确定性太大。
因此,张泓铭认为,中国不仅需要适度扩大住房保障面,而且迫切需要更多地提供保障性实物。以海外的廉租住房实际情况为例,迄今为止,香港政府累计建造廉租住房65万套,约占全港住房总量的35.6%以上;新加坡有6万户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住房内,约占全部家庭的8.6%。即便是发达国家,也保持相当数量的公共住房廉价出租:比利时占全部住宅的7%(1998年);法国18%(1996年);德国9%(1998年);英国20%(1998年);瑞典23%(1995年);荷兰6%(1999年);日本6.8%(1998年)。
这表示,在一个不太短的阶段中,我国城市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当然是提供实物,不应该是“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那是将来具备了两个必要条件以后的事。
张泓铭建议:当前,管理部门应尽快通过适当的形式表明,廉租住房办法就是(或是“主要”)提供实物的办法,迅速指导各地的工作,防止偏向扩大走上弯路;在未来的住房保障规章、条例修订中,明确廉租住房是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的主要形式,只有在中小套型住房充分、租金稳定的城市,才能逐步转向“主要通过发放租赁补贴”。